4月6日,机械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在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开展“清明踏青寻古韵,赓续薪火砺初心”主题党日活动,通过实地探访、红色党课、互动体验等形式,将革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,激发党员使命担当。

以古鉴今:在邯郸道上触摸文化根脉
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邯郸古城的中轴线,承载着赵文化、成语典故、红色革命等多重历史印记。走进回车巷遗址,党员们驻足于青砖灰瓦的街巷间,感受历史遗迹讲述“将相和”的故事。
“蔺相如回车避让廉颇,不仅是谦逊美德的典范,更体现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政治智慧。古人尚能以大局为重,我们更需在工作中主动化解矛盾,凝聚合力。”党支部书记王一琳结合典故,引申新时代党员应如何在团队协作中“求大同、存小异”。

同志们阅读蔺相如回车巷纪念碑 阅读历史书籍
探访李景濂故居:感悟先贤精神的力量
李景濂作为近代邯郸地区重要历史人物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精神,“忠诚报国、革新破局、守文传薪、清正立身”的品格,以及“三不家规”的廉洁风范,既彰显了邯郸士人家国同构的传统风骨。其生平启示当代党员:唯有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时代使命,以破茧之勇革故鼎新,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根脉,方能真正践行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初心,在新时代续写“苟利国家生死以”的赤子篇章。

参观李景濂故居 驻足方言墙
最后,同志们在象征着完璧归赵的玉璧前合影留念,镜头定格的不只是笑颜,更是“知行合一”的信念。这场行走的课堂,终以文化血脉为纽带,将个体初心锻造成集体信仰的锚点,为新时代征程凝聚起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磅礴合力。